艺术之乡: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

发布时间:2024-02-19 10:00:01 作者:

艺术之乡。

海南临高,这个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市县,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,成为了海南省的文化名片。

临高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,这里流淌着悠远丰富的乡土文化,古地临邑唱千年,闻歌起舞皆童叟。这里的乡土文化,韵味浓郁,庚薪相传。1962年,戏剧家田汉在临高采风时,赋诗赞誉:“椰子林边几曲歌,文澜江水袅新波;此间亦有刘三姐,唱得临高生产多。”“中国一绝,世界少有”的临高人偶戏,人偶同演,名扬四海,渔家文化源远流长,渔歌“哩哩美”和人偶戏被收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。

临高县资源禀赋得天独厚,文淀丰厚,历来有“鱼米之乡”的美誉,是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,渔歌“哩哩美”和人偶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临高是海南较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县份,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深的诗词渊源。宋代大文豪苏轼路过临高留下励志诗《端砚铭》;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,时任县令谢渥聘请谪官胡铨到茉莉轩讲学,使临高学子深受教化。自明清起,临高有27人中了举人,1人中了进士。特别是被誉为海南明清时期“四大才子”之一的王佐,其诗开启了海南一代诗风,世称“吟绝”。

1962年,戏剧家田汉在临高考察时,即兴留下诗作:“闻歌起舞皆童叟,对答念唱尽村俚”。这说的就是渔歌“哩哩美”,代表性的渔家文化、海洋文化。千百年来,它唱尽了临高人的悲欢离合,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临高人偶戏是一种海南省的汉族民间艺术。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,故亦称佛子戏。其表演特点为幕台不设布幛,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,人与偶在台上共同扮演角色,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的不足。人偶戏以本地的民歌调为主要唱腔,优美动听。临高人偶戏是全国惟海南独有、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。

临高人偶戏,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,是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的海南公仔戏的分支,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写入《中国戏曲志》,有“世界少有,中国一绝”之美称。2006年,临高人偶戏被正式确定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

临高人偶戏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,演出时采用大舞台,不设布幛,演员擎仗木偶化装登台,人、偶同饰一角,演员配以身段步法、唱词补充、丰富偶像表情之不足。

临高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07年,隋大业年间设县,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在这漫长的岁月中,临高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,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曲艺是临高文化的一大特色。临高人民善于运用语言、音乐和表演等艺术手段,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。无论是激昂的鼓乐,还是婉转的唱腔,都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。近年来,临高曲艺更是不断创新发展,吸收了现代元素,使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2019年,临高县又荣获了“中国曲艺之乡”的殊荣,这是继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和“中华诗词之乡”之后的又一文化品牌,充分展示了临高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。

临高人民热爱生活,善于用艺术表达情感。在民间,各种传统手工艺、民间舞蹈、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薪火相传,成为临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同时,临高还是诗词之乡,许多诗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,为临高文化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。

在临高,每座庙宇、祠堂、学校的醒目处都有楹联,或刻于石柱,或书写于红纸,字句工整,结构严谨,平仄韵律十分讲究,无不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,独特的风土人情。

古驿道上走过的爱国诗人、悠久的牌坊历史、“哩哩美”的美妙曲调、独树一帜的人偶戏……这些都印证了临高千百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风情,也为临高的城市发展,注入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,在“城市更新”中不忘“文化传承”,让其历久弥新……

临高县的文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,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推广。如今,临高县已经建成了一批文化设施,如博物馆、图书馆、文化中心等,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。此外,临高县还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,如曲艺比赛、民间艺术节、诗词朗诵会等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临高的文化艺术魅力。

作为海南省的文化名片,临高县的文化艺术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,也为海南省乃至全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。临高县的曲艺、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文化等,已经成为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。

临高县作为海南艺术之乡,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,成为了海南省乃至全国的文化瑰宝。未来,我们相信临高县将继续发扬好传统文化,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,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更多的文化力量。